-
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2020年6月份简讯)
2020/07/20 00:00:00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 医院2020年6月份共收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感谢18起,其中锦旗感谢14起,感谢信3起,感谢信锦旗感谢1起。受到患者及家属感谢的科室有肝胆胰外科6次、甲乳科3次、肾病科2次、康复医学科1次、老年病科1次、心血管内科1次、疼痛科1、普外科1、创伤科1、神经内科1次。 患者杨老乔,为感谢康复医学科王家谱医生,送感谢锦旗一面“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患者张家喜,为感谢老年病科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 患者侯云华,为感谢心血管内科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救死扶伤,热心为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患者孙琴仙,女,88岁,因患慢阻肺、肺心病心衰,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此次因患细菌性肺炎并心衰、胸腔积液等多种疾病于5月21日收住肾病科,在以科主任为首的全科医护人员的精心诊疗、热情服务、耐心解释、细心关怀下,肺炎治愈,病情很快好转稳定,特别是王丽主任、李晓娜医生精心调换了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于5月30日出院了。虽然患者已经出院了,但每当想起在贵科住院期间的种种经历:1、医生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精选药方,观察疗效,反复叮嘱。2、护士和蔼可亲面容,精准穿刺,细心护理,监测血压、体温变化。3、贵科良好的医疗环境,温馨的病房,贴心的服务(24小时开水、暖水供应及提供微波加热),特别李医生、芦护士的轻声细语时刻温暖着病人及家属的心,使家属患者久久不能释怀,为了表达患者及全家心情,特此书写一信,以表达感激之情。 患者彭邦芬2020年5月23日因身体不适伴高烧到我院就诊,经发热门诊医生诊断后需到肾病科住院治疗。来到诊室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给予精心的医治及护理,从而使病情很快好转以致康复,至此向你们表示深厚的谢意。住院期间特别受到主治医生张老师的关心爱护,她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高尚朴实的医德,尽职敬业的作风,较高精湛的医术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判断和准确的用药,让患者的尿路感染得以控制到痊愈。家属再次表示衷心的谢谢! 肝胆胰外科的六位患者石易晓、缪家美、周靖、刘明先、王定碧、张红双,感谢肝胆胰外科江行主任、薛致骞医生、康红艳医生、李伟医生、曹安菊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六面“德艺双馨,精益求精”,“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现代神医江主任,医术高超医德高”,“视病人如亲人,弘扬医德医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精心护理无微不至”,“良好的医风医德,视病人如亲人”。 两位患者王永秀、毛艳梅,感谢甲乳科张松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送同样内容锦旗两面“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2020年4月22日,患者王昕因发热就诊于我院甲乳科,当时坐诊的医生就是黄丽娟医生。经过黄医生的检查、B超检查,确诊为右乳积乳囊肿。当天,就办理了入院手续,并安排第二天手术。在此过程中,患者感受到了我院医生的专业性及高级性,一个上午的时间,患者完成了,到科室就诊、排查新冠肺炎、乳腺B超检查、预约手术、办理入院手续、至住院部抽血、护士交待住院及手术前注意事项、腹部B超、心电检测等项目。为省三院的高效疯狂点赞!手术非常顺利,唯一的波澜是患者自己对手术的恐惧,在此表扬黄丽娟医生,他一直安慰患者,在坐诊之于陪伴患者,手术中和患者聊天,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术后,患者恢复得很好,一周拆线。本月初,患者因持续低热入本市另一家三甲医院免疫科住院检查。住院第三天下午6点,患者拿到一份肿瘤标志物检测报告,报告中,患者的甲胎蛋白达到401!患者知道甲胎蛋白高是肝癌。患者给黄丽娟医生发了微信。黄医生帮查了2个月前在省三院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甲胎蛋白只有2.85,黄医生判断患者是肝癌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是这家医院检测出错了。之后,核磁共振结果和第二次甲胎蛋白结果出来排除了肝癌。不同医院的就诊、住院经历,让患者深深体会到省三院医生的精湛医术及对患者细致、温暖的态度。感谢省三院的医护人员,你们辛苦了! 患者高华忠带状疱疹于5月12日住疼痛科,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治疗,目前已基本痊愈出院。患者心里忘不了在医院经历的暖心场面。住院期间,由于带状疱疹引发了三叉神经痛,身体的剧痛与绝望无语言表,全身的刺痛与无时不在的痉挛让人欲哭无泪……患者的主治医生马永大夫除了每天的查房之外,还不时的抽空观察病情进展,调整用药及指导日常饮食,详细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了信心。而患者住院期间所遇到的每一位护士,人人脸上都挂满了微笑,每次输液打针都是一次完成,让人感觉不到针刺的痛,由于患者特殊的原因,需要夜里12点还要打吊瓶,每次深夜都有护士会不定时地检查针水的滴注进展。如果某天血压不正常时,护士会细心的一天过来几次进行复查。当你需要护士的帮助时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送锦旗一面“妙手丹心,仁心仁术,医术精湛,情暖人心”。感谢疼痛科全体医护人员高超的医术,精心的护理! 患者高斌林,为感谢普外科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患者孙会平,为感谢创伤外科陈呈锦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患者浦恩有,81岁,因“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近四小时”于6月3日入院神经内科。入院时诊断为脑梗塞、冠心病、糖尿病、肝硬化、房颤。入院后给予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内科保守治疗,经治疗后患者于6月23日好转出院。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医疗护理工作非常满意,送锦旗一面“德技双馨,堪比已亲”。 (顾客服务部供稿)
-
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2020年5月份简讯)
2020/06/18 00:00:00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 医院2020年5月份共收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感谢12起,其中锦旗感谢15面(中医科一次感谢同时送2面锦旗;胸外科一次感谢同时送4面锦旗),共11起;感谢信1起。受到患者及家属感谢的科室有中医科、麻醉科、甲乳科、康复医学科、疼痛科、普外科、肝胆胰外科、急诊内科、胸外科、肾病科、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各1次。 患者缪菜芝在中医科住院期间,对中医科全体医护人员衷心感谢,“恢复健康早日出院,尽医尽德皆为病人”,“病人健康护理无疆,勤劳跑步病房服务”两面锦旗是对他们工作的写照。 甲乳科患者刘黎明,因甲状腺问题做手术,分别向手术医生团队及麻醉医生团队对自己手术付出的辛劳道出的自己的感谢,感谢甲乳科张松主任、华江伟医生团队,“仁术疗体,仁心慰心”。感谢麻醉科唐玲玲主任及团队,“却痛祛病,功德无量”。 康复工作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患者付出更多的耐心,患者李定云为康复医学科谭佳康复治疗师,“视病人如亲人,良好医风医德”,的行为表达感谢。 患者朱美英到过我市多家医院,可在住肾病科6天时间里,却感受到我院是最可以信任的,最温馨、舒服的。科室环境优美、整齐、干净。保红云主任、王婷医生业务熟,认真、负责、耐心、热情,百问不厌,认真讲解药物的好坏和副作用患者;护士对病人如亲人,热情负责的接待病人,耐心的给病人讲解病情,让病人对病情放心。真心感谢保红云主任、王婷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 患者胡美云,为感谢疼痛科樊宏医生、王国超医生,送锦旗一面“医术精湛,解除病痛”。 患者刘淑芳,为感谢普外科陈新民主任、桂云昌医生、李刚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德医双馨,医术精湛”。 患者罗娟,为感谢肝胆胰外科江行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医德有情,博采不倦,善行义举,终身难忘”。 患者陈巧梦,因药物中毒住急诊内科,在李华医生及其他医护人员全力救治下,使自己转危为安,为感谢他们送锦旗“医者仁心,大爱至善”。 胸外科患者柴雪莹是一个心细的人,在住院期间对为她服务过的每一个医务人员深深的牢记,也在出院后分别为罗斌医生、任兴宇医生、谢阳洁护士、李明慧护士,送锦旗四面“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待患如亲关怀备至,真情体现亲如一家”“以技术为中心,以服务树信誉”“视病人如亲人,良好医德医风”。 心血管内科患者梁德义,送锦旗“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技,大爱的责任,挽救病患者”感谢洪云飞主任、王新楼医生。 患者杨惠仙的锦旗写着的“除病痛医术高超,保健康医德高尚”是对老年病科全体医护人员送上的感谢及肯定。 (顾客服务部供稿)
-
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2020年4月份简讯)
2020/05/22 00:00:00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医院2020年4月份共收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感谢17起,其中锦旗感谢12起(消化内科一次感谢同时收2面锦旗),感谢信4起,红包感谢2起。受到患者及家属感谢的科室有消化内科3次、老年病科3次、职业病科2次,其余省三院、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产科、体检科、肾病科各1次。“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救了谁”,是湖北嘉鱼患者陈勇、张琴妹,为感谢我院援鄂医疗队呼吸内科3名医务人员和重症医学科2名医务人送的锦旗,他们的赞扬是对我院援鄂医疗队在湖北工作的肯定,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默默奉献的赞扬。作为每一名医务人员我们都向逆行者学习、致敬。患者韩唯哲在ICU住院共106天,好转出院后,其儿子送王艳医生500元红包一个,王艳医生拒绝收下,其儿子放下500元的红包就走了,王艳医生主动上交,以充抵住院费用的方式返还家属。目前该患者已经结账。患者应巧红,为感谢产科柏青主任,送1000元红包,现在已退还。这两起退红包事件,体现了我院廉政及医德医风工作落到了实处。患者王国琴、潘桂芬,感谢消化内科张帆主任、刘汉屈医生、丁琦医生、万红芬护士长及全体医护人员,送3面锦旗(其中内容相同锦旗2面)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至精至诚,医术精湛”和“医术精湛,情暖人心”。患者是消化内科26床袁向红,在住院期间,2020年4月13日至 4月23日,患者目睹了消化内科医护人员,从就诊断、检查、治疗及护理全过程,他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对待病人如亲人。看到了他们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看到了他们的无私付出、和蔼可亲的高尚医德,正因如此,使我的病情有了好转,很快康复,特向领导和众位医务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在此我特别要感谢的是:一、主任张帆,张主任在百忙之中给全科室患者不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而且在思想上给患者普及科学知识,给予心理上的安抚,集中患者讲课《浅谈消化道早癌》;二是要感谢主管医师张燕芳,不论多忙,每天早晚必到病房查房,仔细询问每一个患者病情,指导饮食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使我手术后病情很快得到了好转。三是要感谢护士长髙芬、万红芬带领护士大交班查看病人病情。四是要感谢护士王俊、曹艳、李希瑞、杨净玉等等护理人员的精心看护及关爱,她们工作认真负责,过硬的业务本领,精心为患者治疗,使我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同时得到了病房里其他患者的好评!再次感谢你们!祝你们全体医护人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患者杨宽,为感谢职业病科全体医护人员,送感谢锦旗一面“热情敬业有耐心,精心护理暖人心”;感谢阳姣柳护士,送鲜花一束“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衷心感谢白衣天使”。患者伍仁龙、杨宇、王绍平,3名患者因急性重度磷化氢中毒分别从玉溪市人民医院、曲靖市医院转入我院职业病科治疗,经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3名患者痊愈出院。感谢职业病科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精湛医术保健康,高尚医德为患者”。患者侯秀坤,76岁女,于2020年2月24日因糖尿病收到内分泌科治疗,后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转ICU治疗,后又转回内分泌科继续治疗,于4月2日好转出院。为感谢内分泌科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医术精湛,白衣楷模,医德高尚,爱心备至”。患者年菊芬、陈保清等二十多人,为感谢老年病科祝梅医生,送锦旗一面“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待患如亲服务暖心”。患者汤富伊,为感谢老年病科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医德高尚技精湛,妙手回春暖人心”。患者于永浚是贵院老年病科的常客。今年3月老人家身体感觉不适,经医生诊断为老年重症肺炎,将近99岁高龄并还伴有许多基础疾病的老人来说,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我们家属焦虑和不安的痛苦心情,真是一语难表,是老年病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在整个医治中,用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与无私的爱,科学有效的一次一次调整治疗方案,使病情危重的父亲转危为安。病中的父亲,身体状况不稳定,晚上睡不着,烦躁不安,没少给科室的医生、护士添麻烦,但他们总是用耐心和微笑包容着。每次医生、护士们的探视、查房、嘘寒问暖、体贴周到的照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人间真情所致,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能遇上这些好医生、好护士真是患者们的福分。感谢老年病科全体医护人员!患者李恩举,为感谢康复医学科杨桦医生、王娟医生,送锦旗一面“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患者吴茜,为感谢手术室全体工作人员,送锦旗一面“热血传递希望,创造生命奇迹”。患者王凤源,为感谢心血管内科洪云飞主任、何亚磊主任、王新楼医生、肖本胜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医德双馨,妙手回春”。一男性患者在门诊检验室门口突发抽搐,保安呼叫值班护士华春梅,华春梅立即给予患者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刺激人中等处理,约15秒后患者抽搐停止,神志清醒,轮椅护送到急诊就诊,同时电话联系家属。患者及家属表示非常感谢。感谢体检科支援门诊部值班护士华春梅!患者秦云,在我院住院期间深深体会到了“医者仁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2020年3月,患者转到肾病科进行血透治疗,说实话,患者对生命已没抱太多希望,是你们的尽心治疗、精心护理和无限关爱,给了患者战胜病魔、战胜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是你们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让患者感受了医者仁心的崇高。回想当初,患者作为一个不能独立下床行走的患者,你们没有放弃、没有嫌弃,而是尽心尽力地治疗、耐心细致的照顾,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在住院治疗期间感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是家庭胜似家庭的感动,特别是科主任杨玉琼、主管医生张颜总会定期到患者的病床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服药情况以及不适症,护士长汪海红带着全科护理人员事无巨细,无怨无悔地关心我、照顾我、帮助我,经过近2个月的治疗,现在患者自己能下床自由活动;对生命又有了敬畏之心,你们这种对患者就像对自己亲人一样的精心、耐心、细心,深深地感动着患者,让患者最诚挚的敬意,衷心感谢科室的全体医护人员,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顾客服务部供稿)
-
初心不忘 一诺无悔——“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时代楷模”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
2020/04/20 00:00:00目前,改编自“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时代楷模”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电视剧《一诺无悔》正在央视一套播出,一位心系群众、工作忘我、严以律己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跃然荧屏,深深感动着观众。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他: “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人民群众视他为“阳光”“人民的‘樵夫’”,这些都不是迟来的美誉,而是用另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指引,激励着后来人。一起展开廖俊波的家书,重温背后的故事,感受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坚守与家风传承。▲图为廖俊波 (左一)带领农技人员帮助花农解决技术难题。(资料照片吴隆重摄) 三次“暗访”得到一句“还过得去”“这封信是从俊波的遗物里整理出来的。”提起这封家书,父亲廖芝根的眼眶湿润了。那年,廖俊波刚兼任福建省南平市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在得知他要在工作地买房后,廖芝根生怕儿子钱不够,就硬塞了 5 万块钱给他,那是他和妻子攒的退休金。这封家书便随钱附上。从邵武到浦城,再到政和、武夷新区,在廖芝根的记忆里,儿子工作的 22年里,父子俩聚少离多,相见也多是自己去看他。儿子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又提拔到市里工作,廖芝根打心眼里自豪,但也觉得有许多话该和儿子讲讲。他担心耽误廖俊波工作,于是就写下这封家书。信中所提到的“政和”,是福建省南平市辖县,在这里,廖俊波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当 官 当 到 政 和 , 洗 澡 洗 到 黄河。”当地的老百姓曾经编过这么一则顺口溜,形容到政和当干部是件“倒霉”事儿。地处山区、产业基础薄弱,2011年,廖俊波刚刚走马上任县委书记的时候,政和县经济发展排全省倒数,县城看起来像个集镇,没有高速公路,没有市民广场,没有文化中心,没有像样的桥梁,甚至没有红绿灯、斑马线。电视剧 《一诺无悔》 中有这样一个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情节:在来政和后的第一次见面会上,廖俊波掷地有声,“今天我要作出一个承诺,政和在我的任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带着 23万政和人民加速追赶:政和县的城镇化率从 31%提高到 46%,迎宾大道建起来了,主街改造好了,政和广场、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了,9 座市政桥梁竣工了,宁武、松建高速公路通车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工业园区已经开发完毕 3600亩了……政和连续三年位列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兑现了“政和大变样”的承诺。廖俊波的“快”,并非盲目简单的“快”。“他速度快,建立在不断调研思考、花很多精力的基础上。”时任政和县县长的黄爱华太熟悉廖俊波“快”的诀窍。刚来政和,廖俊波马不停蹄地下乡、进企、入户调研,足足调研了两个多月;接着又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负责人,连开三天发展务虚会。他给大家出题:政和能不能发展?要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答题的具体要求是尽量“说真话,说实话,说思考过的话”。最终,他带领大家提交的答卷是:政和要在抓好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致力发展工业、城市、旅游、回归“四大经济”。并且成立多个项目组,实现各个击破、整体推进。“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这是廖俊波挂在嘴边反复“唠叨”的话,即使开会,他召集的都是现场会、解决问题的会。“园区是廖书记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以工业园区开发为例,从规划选址、产业定位到征迁、招商,廖俊波全程组织实施。他常说:“县委班子成员,要做真抓实干的表率,不能满足于开会、发文件、听汇报、作指示,更不能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在政和的四年多里,廖芝根去看过廖俊波 6 次。“前 3 次我是悄悄地去,没告诉他。我就想看看他工作得怎样,老百姓怎么评价他。”廖芝根告诉我们,去 3 次,自己才好确认听到的够不够全面,“我到了政和,听到老百姓都说好,心里就放心了,但在信中写下的还是‘老百姓对你的评价还过得去’,是为了让他不要骄傲,继续好好干下去。”?父亲廖芝根写给廖俊波的家书。(图为受访者提供) “最小的人”与“天大的事”生活中,廖芝根时常叮嘱儿子:“俊儿,县委书记是父母官。老百姓见官都要想一想,心里是胆怯的。你见人家时,要笑着对人家说话,这样人家才不会害怕,才会对你说真话。”《一诺无悔》 中,廖俊波最打动观众的,并不仅仅是建设经济开发区、建电商产业园这样比较大的决策举动,还有他一举一动间流露出的对百姓的关心、细心和暖心。剧中,廖俊波一上任就告诉门卫老沈,对待上访的群众要客气,只要有群众找他,无论他在干什么,都要想办法第一时间通知到他,他忙完后会立刻赶回县委大院。现实生活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政和县石圳村村民袁云机始终记得,那是 2013 年 10 月底,她在村口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廖俊波,“这个官一点没架子,像我们家人一样”。打那以后,廖俊波有空了就来村里,鼓励大家把旅游项目办起来,帮忙出点子,解决困难。“赚钱的事你们来干,不赚钱的事让我们来干”,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在他的帮助下,石圳村水、电、桥、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 100 多名村民回到本村从事旅游等相关产业,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家住七星溪边的村民张承富至今忘不了,2015 年 5 月,为了解决家门口垃圾卫生问题、改善周边环境,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来了廖俊波的手机号,给他发了条短信,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回复,廖俊波还请他到办公室面谈。见面后,他把居民们的难处一五一十道出,廖俊波跟他说:“放心,我们一起想办法。”张承富印象深刻,当时廖俊波说的是“我们” — —我们,意味着没有隔阂,用张承富的话说,这是跟老百姓坐一条板凳的自家人。十几年前,在廖俊波担任邵武市拿口镇镇长的时候,一次,年幼的女儿问他:“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你不是镇长吗?”“是呀!镇长是为全镇人服务的。”孩子问得天真,廖俊波回答得却很认真。做群众当中“最小的人”,把为人民服务看成“天大的事”,这是廖俊波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 父子间的“约法三章”南平市浦城县,廖俊波的老家。2007 年,廖俊波兼任位于浦城县的荣华山产业组团管理委员会主任,那是他工作地离家最近的一次。工作期间,廖芝根给儿子送了一副字画,里面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十六字箴言”: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真德秀是我们浦城老家出的大清官,我希望他不忘本。”廖芝根说,廖俊波到管委会时,荣华山还是一片荒山,他忙于工作,多是自己去看他。一来是想看看儿子,二来监监工,看儿子把家乡建设得怎样。但管委会的饭,廖芝根没吃过,廖俊波的车,廖芝根也没坐过。到政和后,他们父子间有了“约法三章”:每次去看他,廖芝根只能住在朋友家里,不能住宾馆,不能收土特产和接受吃请,不要四处讲儿子在这当县委书记。“领导干部就要清清爽爽,尽心尽责,苦干实干,从他当领导第一天,我就这样要求他。在我看来,这一点,他还做得可以!”廖芝根自己是浦城县的一名乡镇财务干部,在那个年代,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他深知守规矩的重要性:“做事情一旦有了私心,肯定不能服众,人心不齐,工程黄了那是迟早的事。做出个豆腐渣,那是要被戳脊梁骨的!”廖俊波的工作中,打交道的工程项目数量不少。“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开发区的干部不时听到他这样叮嘱。多年来,廖俊波家里没有人插手工程建设,没有人找他办一件事。在廖芝根看来,儿子能把工作做好,就是最大的孝顺。为了不影响廖俊波工作,他们夫妻俩常年住在女儿廖俊霞在北京的家。工作之余,廖俊波是一个温暖而孝顺的人,每回有机会和爸妈在一起,他都会陪父亲杀盘棋,陪母亲说说话。他常对妻子说:“莉子,我工作忙,家里就交给你了,逢年过节,别忘了给两边老人买买东西、打打电话。”廖芝根说,逢年过节只要廖俊波不加班,就会来看看他,总是会给他和老伴买些衣服鞋子:“我这把岁数第一次收快递,就是他们寄来的两双棉鞋和两条围巾。”这些年来,各级党和政府关心廖芝根一家,时常上门慰问,给予帮助,老两口也逐渐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不久前,地方政府成立了“廖俊波乡村教育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廖芝根和老伴也捐助了些钱物,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他想在有生之年,能把儿子未竟的事业,继续做下去。
-
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2020年3月份简讯)
2020/04/15 00:00:00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 医院2020年3月份共收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感谢9起,其中锦旗感谢9起(甲乳科一次感谢同时收2面锦旗),感谢信并锦旗感谢1起。受到患者及家属感谢的科室有消化内科4次、肝胆胰外科1次、产科1次、甲乳科1次、创伤科1次、普外科1次。 “郑盛主任、杨涓医生、王俊护士、白露艳医生、刘汉屈医生及全体医务人员”被患者点名表扬了。由于他们及消化内科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赢得了患者对消化内科工作的一次次肯定和赞扬。 患者赵伟的评价是“光明天使,德医双馨”。由于肝硬化、重度贫血、门静脉高压症入住消化内科,经过精心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他和家属对主管医生杨涓和郑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表示非常满意,也对全体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患者曲兰芬是众多患者中普通的一位,但是患者真的很感谢这些天来医院对患者全心全意的治疗和照顾,可以说是医院给了患者第二次生命,在消化内科看病就诊的这段日子里,患者切身体会到了“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服务理念。医务人员崇高的品质、优质的医疗服务给了一个独居老患者温暖,如沐春风。面对胸闷、前胸扯起后胸疼的痛苦,胃疼到整天难受的无奈,是他们一次次的安和鼓励,让患者一天天好转,坦然面对生活,经历了病魔的折磨,经历了“起死回生”的感悟,“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传达了患者的心声。 患者邓奕先和彭天吉也分别向白露艳、刘汉屈两位医生送上书写 “精湛医术,妙手回春”“至精至诚,仁心仁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表达他们对医务人员的感谢和致敬。 产妇吴茜在产科住院生孩子时的艰辛和痛苦历历在目,是柏青主任给予了及时的关心和帮助,通过锦旗“母子平安谢医术,济世仁心赞医德”短短一句话表达了她的感谢和感激之情。 甲乳科患者樊梅英为感谢张松主任、华江伟医生,送锦旗两面“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德医双馨,妙手回春”。 陈呈锦医生是创伤科的一名年轻医生,但患者们对他的评价通过一面面锦旗就可以看出陈医生是医术及医德。这是患者侯超为感谢陈呈锦医生献上的“杏林妙手,医德高尚”。 我院肝胆胰外科的医疗水平和护理技能在不断提高和攀升,他们的工作也同样得到患者们的称赞,这是患者李绍梅为感谢肝胆胰外科全体医护人员,送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锦旗一面。 普外科患者宋翼婷用“医术精湛医德高,精心尽意为患者”向谢大志医生表示了感谢。 (顾客服务部供稿)
-
杨善洲的家风故事
2020/04/13 00:00:00“后门”紧闭,“前门”敞开每逢有亲朋请杨善洲办私事,他总是说:“我手中是有权,但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1993年,杨善洲的孙子杨福李到大亮山林场打工,后因受不了山上的艰苦想去外地。按当初他和林场的签约,干不满五年违约要交罚金。林场的人找到杨善洲,为他孙子说情,“孩子年少,罚金就算了。”他不同意,硬是盯着场里罚了他孙子300元违约金。对自己和家人严上加严的杨善洲,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充满热情。1982年,他下乡了解到瓦马小学校长杨盈昌在不通公路不通电的乡下工作了20多年,妻子和两个孩子都还在农村,家里生活很困难,他沉默了。回去后,他向地委提出,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久,当地政府为杨盈昌等一批农村骨干教师的家属办理了“农转非”。群众说:“老书记‘后门’上的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但是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公车不私用私事不用公车,是杨善洲的习惯。他的家在保山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离保山城区有一百多公里。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回家都是自己买车票坐班车到施甸县城,往下的路当时不通车,他就徒步走回大柳水村。他的理由很简单:“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和杨善洲在大亮山林场共事多年的周波清楚地记得,杨善洲的老伴因外出看病,坐过四次林场的吉普车,事后杨善洲向林场交了370元。对于自己的这一习惯,杨善洲这样对人解释:“购买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从小,杨善洲就教育子女:“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三女儿杨惠琴上初中时,一天遇到一位在甘蔗基地工作的阿姨,这位好心阿姨送给她3根甘蔗。对于那个时代的孩子来说,能吃上甘蔗是一件高兴的事。当她拿着甘蔗跑回家正准备美美地享用时,杨善洲回来了。他看见家里有甘蔗,问:“这是哪里来的?”“是农场的阿姨给的。”妹妹说。他听后脸一沉,厉声对妹妹说:“赶快送回去。不是早跟你们说过,不能要别人的东西,即使是一分钱的也不能要。”杨惠琴只好含着眼泪把甘蔗送了回去。
-
担当见官品
2020/04/07 00:00:00勇于担当,秉公办事,历来是为官者最基本的政治品质。钱若水是北宋名臣和能臣,素以勇于担当而闻名。初为同州推官时,知州性情比较急躁,气量也不够宽宏,多次决断事情都不够恰当,以致常常受到上级批评与处罚。尽管如此,下属多不敢违逆其意,但钱若水不然,从来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一天,某富人家的婢女突然毫无征兆地逃跑了,富人十分着急,派人到处去找也没有找到。婢女父母遂将富人告到同州知府衙门。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案子。由于录事参军曾向富人借钱而未得,故衔恨于心,简单问过之后就断言,婢女是被富人一家杀死,然后抛尸于河中。富人矢口否认,但“不胜榜楚,自诬服”。录事参军暗自得意,将审案结果呈报给知州,知州等人认为没有疑点,“皆覆实无反异”,就准备结案了。只有钱若水心生怀疑。身为推官,他负有复核案件的责任,因而,他坚请知州先不忙定案,他要进一步核实。一连几天,他为了这个案子呕心沥血寝食不安,同事们天天见面免不了讥讽,知州也见了就问,但钱若水却是十分从容,不急不躁,惹得录事参军上门骂他:“你是不是拿了某富人的钱,想开脱他的死罪啊?”钱若水一点也不生气,而是笑着致歉说:“这关系到一家好几口人的性命,怎可不多些耐心,仔细看看他们的供词呢?”录事参军气呼呼地走了,可知州也一次次催上门来,就连州里大小官员都众口一词责怪钱若水。终于,到第十天时,钱若水忽然像变戏法一样将丢失的婢女带到知州面前,这个剧情的巨大反转让知州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钱若水于此案中发现了致命的疑点,但凡命案在身之歹人,必为凶残毒辣之徒,面对大堂审问,必百般抵赖,早就准备好了一大箩筐的理由,面对逻辑上层层剥笋的逼问,则会不断弥缝自己的漏洞,同时也就暴露了自己最大的漏洞,倘若再上刑,供词还会一改再改,竭尽全力为自己开脱罪责。可是,这个被告完全不符合这个特征。因而,他不动声色,假装每天关在屋子中研究案卷,实际已暗地派人去找丢失的婢女。当婢女的父母见到自己的女儿时,喜极而泣,富人一家的冤情也同时得以洗雪,跪在地上叩头不止。知州深受震撼,坚持上奏朝廷为他请功,但钱若水坚决拒绝:“我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好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事前,不畏众议,勇于担当,依理依法,捍卫正义;事后,谦逊低调,功成不居,推美让人,隐恶化善。既有担当,又具厚德,结果就是知州叹服,录事致歉,钱若水赢得远近一致赞誉。不久,太宗赵光义闻知此事,立即提拔了他,自当幕僚开始,不到半年,就被授予给皇帝起草诏书的知制诰一职;又过了几年,当上了掌管全国军事的同知枢密院事。担当就是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录事参军所审之案,钱若水大可顺水推舟,例行公事走个程序,这样省心省力,又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可是这样的尸位素餐、漫不经心,又会让多少百姓的利益受损。在人命关天的大是大非面前,钱若水毅然做了另一种选择,不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一家数口的无辜生命得以挽救。铁肩担正义,脱民于沸汤,真是善莫大焉。担当就是兴利除弊,奋发有为。古人曾这样慨叹:“任你官清似水,奈何吏滑如油。”可见,为国为民,兴利除弊有多么不易。然而,正是由于艰难,更可见担当的可贵。林则徐明知禁烟会凶多吉少,但为了社稷和亿万苍生,毅然赴之而不顾,因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他永远无怨无悔的担当。担当就是锐意进取,义无反顾。晚清王文韶,由于凡事不担当,圆滑似鬼,被唤作“油浸枇杷核子”(枇杷核子已经够滑了,再加以油浸,简直滑得无法着手),成为官德有缺的笑柄。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的杨继盛;“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成为千古传颂有担当有气节的为官者的典范。没有担当,不敢担当,不屑担当,这并不会使官路更平坦一些,相反它会让人付出代价,因为没有担当,心中就没有敬与诚,办事做人无所用心,必定纰漏不少,从而受到问责和惩处。而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坚持原则,秉公执法,虽然常常会开罪于人,但时间长了,其堂堂正正的硬朗作风,必会得到上上下下的谅解与诚服,有政绩,有口碑,有前途,一千年前的钱若水就是明证。(马军)
-
开满海棠花的院落
2020/03/30 00:00:00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他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中南海西花厅因与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闻名遐迩,西花厅里象征着周恩来与邓颖超爱情的海棠花更为世人称道。轻风拂面,依旧是当年的红柱灰瓦、长廊石柱,依旧是当年的苍松翠柏、枝条摇曳……此时的西花厅虽已人去楼空,但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使人回味无穷。1950年8月8日,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25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周恩来的养女孙维世一大早就从外面买了两朵大红花,悄悄地带回了西花厅。孙维世对周恩来和邓颖超说,今天是你们的银婚纪念日,我要跟你们照张合影。就在这海棠树下,孙维世变魔术般地拿出了两朵大红花,戴在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胸前。鲜艳的花朵,映红了这对革命夫妻的笑脸。邓颖超风趣地说,我们结婚的时候,没有举行仪式,今天就补一个结婚仪式吧。多少人拍摄过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合影,但这张在海棠树下以红花象征心心相印的合影,醉红了满天的云霞。1954年,周恩来赴日内瓦出席会议,住在西花厅的邓颖超精心挑选了周恩来喜爱的红叶和西花厅的海棠花,通过信使送给了周恩来,让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欣赏红叶的炽热和海棠花的美艳芳香。深解其意的周恩来,看着邓颖超遥寄的红叶、海棠花,也精心选了日内瓦的蝴蝶花与芍药花作为回应,托人捎回西花厅,送到邓颖超手中。后来,这两地的花和叶装在一个镜框里保存着,成为一件特殊的工艺品,悬挂在邓颖超卧室里。时光悠然过去了几十年,镜框里镶嵌着的干花、红叶,依然完好如初,那是他们情深似海的见证。海棠树旁有一条小径,人们叫它“周恩来小道”。因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作息时间不同,每天深夜或凌晨,当周恩来外出办公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西花厅时,邓颖超正在熟睡,怕惊扰妻子甜蜜的睡梦,周恩来总是提前下车从房后步行绕道返回自己的办公室。有一次,邓颖超生病后昏睡过去,护士呼叫不醒,正在办公室办公的周恩来闻讯后急忙跑来,俯身连声呼唤:“小超!小超!”在场的人无不为他们的情意感动。1962年邓颖超患病入院动手术,周恩来每天尽量抽空去医院探视,实在没时间就打电话询问病情。邓颖超出院那天,周恩来来到值班室,对工作人员说,西花厅门口那个台阶太高,你们的邓大姐刚动完手术迈上迈下恐于刀口不利,能否请你们帮助抬一下?于是,工作人员连忙准备了一把藤椅,把手术后的邓颖超抬过了台阶。周恩来和邓颖超虽然没有亲生儿女,但周恩来与邓颖超用博大的爱弥补了这种“缺憾”。周恩来曾对人说:“谁说我没有自己的孩子,全中国的少年儿童都是我的孩子。”周恩来培养了几十位烈士子女,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教育他们长大成才。就是在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里,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不要学坐享其成的“八旗子弟”,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西花厅里的件件物品,点滴往事,折射出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感情的浪漫热烈,醇厚绵长。这个“特殊”的家庭,堪称中国家庭的楷模。他们一生都遵循着夫妻间共同的约定: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邓颖超在她84岁高龄时曾撰文追忆周恩来: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38年了……曾记否?遥想当年,我们之间经过鸿雁传书,我们之间的鸿雁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这是一段革命者深情的独白。1964年6月14日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难得与邓颖超共同进餐的周恩来就在这芳香满院的西花厅和妻子邓颖超坐在一起,在同饮了周恩来家乡绍兴的花雕酒后,邓颖超挥笔写诗书赠周恩来:“夫妻庆幸能到老,无限深情在险中。相偕相伴机缘少,革命情义万年长”。多少年来,西花厅,花开了,花落了。但只要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向前,西花厅就永远是一个温暖的家,周恩来和邓颖超留给后人的精神之花就永远不会枯萎。(廖毅文)
-
“云”开雾散!1156位云南援鄂医务人员全名单
2020/03/25 00:00:00来源:人民日报新媒体,整理:张帆、余荣华、朱利、李茂颖,制作:李志伟、安然本期编辑:胡程远、李娜
-
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2020年2月简讯)
2020/03/06 00:00:00来自患者的感谢系列报道医院2020年2月份共收到来自患者及家属的感谢4起,其中锦旗感谢2起,红包感谢1起,现场感谢1起。受到患者及家属感谢的科室有消化内科、餐饮部、职业病科、肝胆胰外科各1次。患者赵伟是多次住消化内科的老病人,对住院期间给主管医生杨涓和郑盛两位医生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表示非常满意,就给每人送了一个内有1000元的现金红包,两位医生再三推辞拒收,但患者表示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感谢和心意,坚决不同意收回红包。杨涓及郑盛两位医生将该情况告知科室护士长万红芬后,考虑到患者急切的感激之情,多次向患者表示理解、感谢并解释医务人员“九不准”从业准则,但均归还红包未果后,采取将2000元现金交入患者住院预交费用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把押金单交给了患者。感谢消化内科郑盛医生、杨涓医生!2020年1月14日星期二中午12:45分左右,餐营部的员工罗秦在打扫餐厅时,发现餐桌下有一个黑色女士背包,随后立即大声询问是否有人丢失皮包,无人回应,就及时的把钱包交到李家文处,通过查验,钱包里有大量现金、多张银行卡、户口本、病历本、身份证、就诊卡等重要物品。考虑到失主发现丢失后,很可能会回到餐营部寻找,李家文将钱包进行了妥善存放。随后通过就诊卡中的信息,餐营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失主,失主是医院患者家属中午用餐后并不知道背包遗失,等到我们与她电话核实时才发现背包遗失了。失主于1月14日晚来到餐营部进行领取,由李家文询问清失主丢失的背包内物品,核对清楚后由罗秦亲手归还了失主,请失主当面清点了包内的物品,无一缺漏。失主非常高兴,再三感谢罗秦捡到钱包,减少了失主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员工罗秦拾金不昧的行为和精神予餐营部做出了鼓励和奖励,并以此事为例教育员工,以弘扬拾金不昧的精神。患者崔凤群因肾功能衰竭、脊髓损伤、皮肤压疮住入我院职业病科。住院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为感谢职业病科赵红宇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医德高医术精,待病人如亲人”。患者邓萍因胆管结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入住肝胆胰外科接受治疗,病人在来住院治疗前,整个人精神都不好,各种不舒服,来科室接受正规治疗以后,能正常饮食,正常作息了。为感谢肝胆胰外科李伟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送锦旗一面“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视病人如亲人,尽心尽责”。 (顾客服务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