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我儿时的心中就有一种神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厚重之感,这种感觉根深蒂固。似乎受到爷爷中医情结的影响,也带动了我的中医情结,在某种大环境下无时无刻不受到中医文化的熏陶。不仅如此,从小到大,中医几乎完全渗透着我的生活,与我息息相关。每当提到“中医”这两个字眼,我就想起中国的老祖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这么大一份财富,这是老祖先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让中医充分施展它的独特功效,在面向世界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对世界医学史的贡献功不可没。
来到中医科实习已经有些时日了。与之前的感受不同,实习生活使我对中医治病有了全新的认识。身心疾病,无论是外感六淫所致,还是内伤七情使然,中医都有着独到的治疗法则。不仅如此,中医的人文关怀更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它给了我一笔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似乎来的要更慢些,讲究调理、养生固本,许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疾病,经过中医治疗,却得到了某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顾名思义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医学。尤其是它的针灸和拔火罐疗法的神奇功效,我也为此深感折服与惊叹。在中医科我目睹了医生为患者拔罐和针灸疗法的整个过程,让我深感着迷的是:人体内经脉循环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一个小小的穴位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全身酸胀之后又神清气爽、全身舒畅的这种微妙之感。日积月累后,足以治愈某些疾病,使患者在治病的同时又心旷神怡。另外,最让我钦佩的是施宏伟主任在给患者扎针时对人体经脉的娴熟度,下针之时那快、准、稳,简直就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诸多患者都是为了施宏伟主任的针灸疗法而来。此外,中频、透药、微波、雾化等理疗技术的掌握,也使我对此有了全新的了解。
闲下来的时候就去转病房,我喜欢和患者交心畅谈,老一辈的人给我们医务者的一些建议、看法及其对生活的独到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无疑使我受益匪浅,有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老一辈人所走过的路有时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种经验、教训与总结,能够使我们避免走许多弯路,有时感觉自己就如同与许多高尚的哲人在谈话。
一位老人曾经这样说到: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态度是一个医院树立对外形象反射的一面镜子,患者带着病痛来到医院,是希望医生能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为患者解除身心痛苦,从而使他们得到一种安全感,犹如冬天里的一缕阳光,融化冷漠,带来爱的温暖。以医院角度来说,则希望以一个良好的形象立足于社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曾经看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书中神奇的中药及食疗法而深深惊叹和折服,中医以一种独特的魅力风靡于全球,中医所蕴含的博大精深是我们后人花一辈子的时间也无法触及的全部,发扬祖国传统医学,我们责无旁贷,在中医科所感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医科实习生 张德丽 供稿)
病理科根据医院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学习,并结合医院下发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着重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着力维护群众利益。“三好”是基础,只有做好了三好,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人民健康权益。第二,着力弘扬良好风尚。我们要重点树立救死扶伤、患者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医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主要从自我审视做起,眼睛向内,从小事做起,从身边抓起,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和行业形象的问题,杜绝形式主义,坚决抵制歪风邪气。第四,着力促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要全力配合医院将“三好一满意”活动与深化医改结合起来,与实施各项便民惠民措施结合起来,以活动的开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3月7日下午,医院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2周年座谈会在文体活动中心举行。医院各科室的女主任、副主任、护士长等87人参加了座谈。党委书记赵兴友、主持医院行政工作的副院长邓毅书、副院长孙建军等党政领导亲临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座谈会由医院女职工委员会副主任施美萍同志主持。
主持医院行政工作副院长、院女工委员会主任邓毅书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相互鼓励配合,营造团结和谐氛围。医院已经出台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非惩罚性缺陷评估及质量持续改进制度》,主动报告免责、案例公开分享、激励持续改进、规范医疗流程。鼓励员工主动发现、上报工作缺陷或意外事件,对主动报告者不予处罚,对案例公开分享、积极有效改进者予以表彰奖励。最后,邓毅书副院长对女职工们表达了节日的美好祝愿。
党委书记赵兴友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向全院女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同时,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二是医院女职工委员会要紧紧围绕医院工作中心,认真履职尽责,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活动载体,团结带领全院女职工,共促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医院,共创美好生活。三是广大女职工要勤于学习,争做胸襟开阔、品质高尚的阳光女性、魅力女性和时尚女性。四是要勇于实践,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奉献智慧,为医院的改革、建设与发展献计出力,再创佳绩。
孙建军副院长满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向参会的同志们表示节日的问候,并希望大家发挥半边天作用,为医院的改革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工会主席赵景锡因公务未能出席座谈会,特委托女职工委员会副主任施美萍向全院女职工表达节日的问候,感谢女职工为医院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传达了云南省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关于继续开展第四期“女职工安康团体重大疾病保险”的通知》,学习了《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工作条例》等相关文件。座谈会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
根据省教卫科工会《关于扎实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活动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工会迅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分会主席会议,要求各分会按院工会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职工学习,深刻领会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活动的要求、任务和步骤,尽快在全院工会组织中启动“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的活动。
院工会要求各分会组织和工会干部,把开展“服务职工活动”作为推动与学习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把这项活动与开展创新争优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围绕活动主题,面对面地与职工交流,倾听职工意见、反映职工诉求;心贴心地做职工思想工作,了解实情、增进感情;实打实地为职工和医院服务,促进医院的改革与发展。
“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的活动,将贯穿院工会2012年全年工作中。
三盆清香淡雅、娇艳高雅的兰花,当医护人员收到患者如此方式的感谢时,那一定是对其工作最好的肯定和鼓励。
休息了一天,早晨刚一上班就发现医生办公桌上多了三盆兰花,正疑惑,谁送的这么漂亮的花,同事说:“是王玉振老人送来的。”以前曾听说这患者极为喜爱兰花,没想到,他居然把兰花养得这样好。
这名年近90岁的患者王玉振老人,为感谢我科全体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术、贴心的护理及家人般的温暖,特意从他养了几年的宝贝中挑了最好的送给科室。
王玉振老人是心脏病患者,反复住院,医生、护士每次见到他,都会亲热地称呼王老、王爷爷。在老人看来,如今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但干疗科的医护人员却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着患者。在惊讶和感动之余,老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深深的谢意。
在我们看来,我们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也使患者在一个舒适、宁静、温馨的环境中安心养病,增进了医患之间的和谐与信任。它是医务工作者忙碌后胜利的果实,也是辛勤劳动后精神的慰籍,更是架在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
许多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像这样的老人,我们可以用一个微笑去感染他们,用一个点头去肯定他们,给他们信心和力量,让他们觉得世界充满了爱,他们再将这种力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去感染每一个人,这就是我们白衣天使的追求。 (干疗老年病科 供稿)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小儿科有一个从寻甸来的8岁小女孩,因便血、腹痛、呕吐等症状紧急住入医院。来的时候孩子已经病情危急,奄奄一息,急需抗感染、营养、白蛋白等支持治疗。但女孩家境贫寒,面对不菲的治疗费,家中想放弃治疗。看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女孩可能因缺钱治疗而殒命,蔡琳主任心急如焚,一方面极力劝说家人不要放弃治疗,一方面以一种天生的母爱和同情心自己捐出钱来(约1200元),为孩子3次买来人血白蛋白给孩子抢救治疗,经过儿科医护人员几天精心的治疗和特殊护理,孩子基本转危为安。蔡主任还积极联系科室、医院会诊、转诊,最后将女孩安全转入到了能够进行手术的儿童医院进一步治疗。蔡主任就是用一颗母爱之心,与科室的医护人员一道共同支撑住了这个孩子生命的蓝天。(第一党总支 供稿)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城堡,心与心之间有很远的距离,所以有人说:“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人与人相隔千里,而是人与人近在咫尺却心距千里。” 我想一个人,只有它的心远,才会觉得人与人之间距离遥远。只要有一颗关爱之心,肯伸出自己友爱之手,那么,与别人之间就不会有太远的距离。世上的距离,只在于人之心,而不在于路之远……
一提到“结核病”,大家都会因为它是传染病躲得远远地,或者带上厚厚的几层口罩。我也很害怕,所以一遇到这样的病人,我都会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的再去跟病人接触,内心的惧怕总是由外在行为给表现了出来。
科里来了一位12岁脊柱畸形的男孩,刚进科室的时候是我给他做的健康宣教,胆怯的他一直躲在父亲的身后,侧着身子探出一颗脑袋转着眼睛好奇的听着我说的一切。经过检查发现他是脊柱结核导致的畸形,诊断一明确,我开始后悔当天接诊他的时候怎么不多带一层口罩。在以后的各项治疗过程中我都戴着厚厚的口罩,而他每次看见我进病房也只是默默地看着不说一句话。
医生给他进行着前期的抗结核治疗,时间就这样一轮一轮的滚动着。后来检查显示结核病灶已不处于活动期,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接着医生就要为他经行植骨矫形手术,术前一天我去为他进行术前健康宣教,我没有带着口罩去,刚一走到病房门口,他一下子蜷到被子里把自己给捂得严严实实的,任我怎么叫就是不露面。我也觉得奇怪到底怎么了?往天不是很好奇的看着我吗……好说歹说他终于把眼睛露了出来,我问他今天为什么不理我?他开始不说话,在我和他父亲的追问下,他才吼出一句“我怕传染你。”我还是觉得奇怪到底是传染我什么啊,他的结核不是已经不在活动期了吗?我又问他是不是感冒了怕病毒传染给我,他摇摇头,吞吞吐吐的说:“我是怕我的痨病传染给你,在我们家乡都说这是治不好的而且会传染给别人,你往天都戴着口罩今天不戴所以我就盖着头,怕你也像我一样……”那一刻,我震惊了,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很感动、很暖心、很……也很惭愧,原来他一直都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哪怕是这么小的细节。我和他是老乡,我想起痨病在我们家乡被村民们传言是绝症,治了也是白治,到头来还是人财两空,老乡们还禁止这些有病的孩子到学堂。我知道他一定很孤单,没有朋友、同学,也许连亲人都会害怕,很少与他往来,唯独只有不曾放弃他的双亲。到现在他居然还想着怕我也跟他一样患上这种所谓的“绝症”。想到自己平时所做的,竟在无意中又加深了对他的伤害,亏我还是和他喝着同一条河水长大,沐浴着同一片天空下的阳光,可我们之间的距离竟会那么远,就像现在近在咫尺却远的遥不可及,而这样的距离竟是我一个家乡人所不可跨越的。他的善良与纯真让我无言以对,有的只是无言的愧疚。
他的手术很成功。在恢复的这段时间,我们说着家乡话,说着家乡的小吃,说着家乡的山水故事,我还说了很多关于结核的病例说给他听,他不再害怕与人接触,甚至还会粘人。这一刻,我们之间终于跨越了那条深不可邃的鸿沟,身与身的距离很近,心与心的距离也很近。
有那么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是爱与爱的距离;有那么一种距离,我们渴望出发,那是梦与梦的距离; 有那么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拉长,那是生与死的距离; 有那么一种距离,我们渴望缩短,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 (第二党总支 骨科 马娥供稿)
走进肾内科,即可闻及淡淡的清香,那是两盆正在绽放的粉掌所散发的怡人香味。粉掌是“热烈、豪放、欢乐”的美好寓意,代表着一颗“火热、开朗的心”。
说起这两盆粉掌,那就该追溯到上个月的一个午后了。这是我们科室的一位患友所赠,当他将两盆正在盛开的粉掌送到我们的护士站时,我们都非常的意外,同时也是格外的惊喜。送出了精心买来的花儿,李伯伯开心的笑了,他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我总算圆了我的一个心愿……”怎么这样说呢?原来在两个月前,李伯伯因患有高血压肾病,病情控制不佳而转入我科,转入后医生马上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24小时心电监护、吸氧,加上护士的精心照料,经过一周的积极治疗,他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接着继续为他调理身体,最后安全的进行深静脉置管术,维持了一周两次的血液透析……
李伯伯是一位当兵退休的干部,声音洪亮精神好,和蔼可亲易接近,一视同仁献爱心,怀有一股英雄的豪情。由于他积极配合医护治疗,病情恢复很快。当他完全有能力自理时,他去的第一个地方居然是携同我们另外一位透析的病友跑遍了昆明三个大的花卉市场,他们居然用步行的方式走遍了几十公里只为买到开放的粉掌来送给我们。可惜很不幸运的是,他们累了一天居然没有找到盛开的粉掌。当我们得知此事时,都异口同声的对他说:“李伯伯,你身体不好,千万别那样做,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您的心意我们理解,照顾您是我们该做的。”就在说完的第二天,他还是把两盆盛开的粉掌展现在我们眼前,原来他叫他儿子带他们去了呈贡的花卉市场,只为寻来粉掌……他开心的笑了。
在一次卫生部的检查中,当领导问起我们科室怎么样时,他语重心长的说道:虽然医院有些条件不如别的省级医院,但是医生医德医风文明,医术高明;护士笑对病人,态度良好,服务全面,技术扎实,这是一家可信赖的医院。
我们知道他所说的既代表了我们科室,也体现了我们医院的整体情况,我们作为医院的一位职工,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医院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窗台上,开放的粉掌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美丽。 (肾脏内科 供稿)
今天,我们比往常更早起床,驱车赶往玉溪玉昆钢铁东前铁厂。因为结束这边的体检后我们要马上转战至玉昆钢铁集团炼铁部,这是同一个单位,但厂区却相隔有好几公里。下午还要赶往晋宁石化准备第二天的体检工作,所以时间很紧张。但是在领导的带领下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着,到十点的时候我们结束了东前铁厂68人的体检。天灰蒙蒙的,雨也越下越大,从沙沙声音变成了哗哗声。这时眼前经过的一幕幕,让我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意。不管是主任、护士长,还是年过半百的郑老师,大家都争相在雨中将收拾好体检用物装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快赶到炼铁部,为那里需要体检的职工服务。
赶到炼铁部近十点半了,我们立即下车布置体检场地。当我们开始发体检表时,职工们蜂拥而至,瞬间,我和护士长被淹没在人群之中。由于大家空腹等待体检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所以多了几分躁动。经核实大部分待检人员没有预约,单位没有事前跟我们沟通。经协商,领导指示我们要保质保量完成现场待检人员的体检工作。制表、开化验单、抽血、体检……工作量增加了好几倍。忙碌中已过了午餐时间,大家没有上卫生间,没有喝水,没有……尽管很累很饿,但是我们没有抱怨,大家都尽心尽力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直到下午三点半体检的人才渐渐少去,四点钟大家匆匆忙忙吃完午饭,收拾整理用物向下一站出发……
职业体检,我们在路上;职业体检,我们时刻准备着。哪里需要我们,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我们就会把优质、便捷的服务送到哪里。这是一条很长很艰辛的道路,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有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大家的团结协作,我们的团队就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职业科 龙玉珠 供稿)
2011年7月18日——24日,我有幸参加了南华县卫生局、南华县残联共同组织的“云南亮晶行动”和“健康快车”巡回医疗。七天时间,走遍了南华县条件最艰苦的七个乡镇,诊察病人共384人次,筛查出白内障适宜手术患者74人。
短短的七天,给了我心灵最大的震撼!
陡峭而狭窄的山村公路,不期而遇的落石、塌方、晕车的痛苦,让我对一路上绿油油的田地、潺潺的流水、茂密的森林、如画般的风景已无暇顾及。
每到一个乡镇,都有大量的病人早早等候,一下车,与卫生院院长简短的交流之后我们便立即投入工作。随然是临时组队,我们却很快找到了默契:县卫生局的小陈老师、残联的李副理事长积极联系乡镇政府、卫生院、村卫生室,做好进一步的宣传、协调,我主要是组织好病人候诊,为每位患者测量血压,并且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同时协助眼科专家余老师完成诊察、信息登记、治疗建议宣讲等工作。
由于各乡镇之间相距较远,我们总在工作结束后匆匆赶往下一个乡镇,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路上。每天工作结束之后,队里的各位老师总是给我许多赞美,说我对病人的关爱、体贴、耐心和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无愧于“省级专家”的称号。其实,我内心无比忐忑,我清楚,自己距“专家”都还差十万八千里的距离,更别说“省级专家”!面对那么许多淳朴的、饱受病痛之苦的患者,我的心里酸楚无比——他们像极了我的父母、亲戚;他们有的从天亮就由家人搀扶着走了七、八个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卫生院,才终于见到“专家”;有的由于知识的贫乏、医疗条件的限制导致了角膜溃疡而失去了治疗的时机;有的有非常适宜的手术指征,却因“晕车”,无法前往200多公里之外的县城,而黯然离去;有的血压高达220/120mmHg却从来不知,并且对其面临的风险浑然不觉……
工作的间隙,总有卫生院的医生、护士围着我们问这、问那,我也总到他们的病房、诊室去看一看,与更多的患者交流。每一个卫生院都非常整洁,标识齐全而规范,日常工作制度健全;卫生局的工作要求都得到了贯彻;医保的政策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残联的工作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医生护士们都满脸阳光灿烂;患者对医生护士的服务赞誉有加……这是山区呀!他们大多也就二、三十岁,就那么七、八个人,却要服务辖区内一、二万人口,每个人都要掌握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的诊治、突发事件的处置!恰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感动!
巡回医疗结束,已是24日18点,恰逢楚雄州传统节日“火把节”。其时,全州各单位已放假两天了,返回到驻地,看到空荡荡的院子,队友们一遍遍的对我说着“对不起”,与我握手话别。其实,我并不觉孤单——七天,我体验到了最淳朴的民俗,最真挚的情感,切身感受到了最边远地区老百姓缺医少药的残酷现实,最基层医护人员工作的不易!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思绪久久无法平静,作为对口支援的医疗队队员,我还能做些什么?
(心血管疾病中心 杜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