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n-COV来的急,来的猛,却没有像2003年“非典”让急诊科措手不及。随着疫情进入了胶着期,病毒影响人的线路变得有些模糊,不易区分;病毒的发展规律也不是个个按着公式走;核酸检测不能让所有的病例都信以为真。实际这本身就是病毒的规律,病毒是活着的微生物,它也渴望生存,它也具备适应生存的能力。更何况人在明处,病毒在暗处,要在短时间认识病毒的全貌,让病毒束手就擒并不容易。
正是有了病毒不愿意轻易放弃,才有了现在诊断上的“灰色地带”。按理来说,新冠肺炎的五个标准:流行病学史、发热呼吸道症状、血白细胞低、胸部影像特点、核酸检测,说的明明白白,是就是,不是就否,黑白分明。但这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临床医学本身就不黑白分明,有了病毒的掺和,不接受“灰色地带”是不可能的。
本来可以在发热门诊解决的黑与白的问题,由于“灰色地带”的存在,就把与发热门诊一步之遥的急诊科带了进去。人得急病是天经地义的事,平常时期的病,在新冠肺炎流行期也会有,包括发热、感冒、肺炎。冬季,内外温差大,气候干燥,人的抵抗力低,呼吸道疾病高发。老年卧床的病人,虽然不出家门,任何风吹草动也可以感染。没有发热,处在潜伏期的新冠肺炎的病人,也可以因为其他急症来就医。这样一看,可能不是新冠肺炎的病人去了发热门诊,也可能是新冠肺炎的病人来了急诊。再加上那些在发热门诊除外,但仍有潜在危险的病人也会到急诊,这些都迫使了不是一线的急诊,成了潜在的一线。
于是在疫情下的急诊就成了这种状况:①没有明确流行病学史,没有发热症状的急症病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急诊,与平时的急诊功能没有任何区别。②本应在平常时期能住院的急重症病人,考虑院内交叉感染的隐患也在急诊治疗。这一部分病人是急诊新增加的工作量。③经过发热门诊筛查的发热病人,如果暂不能诊断新冠肺炎,又不适于回家治疗的病人,也会送到急诊。本身这也是急诊分内的事情,但会有一定潜在风险。④发热,但病人病情危急,去发热门诊缺乏完善的抢救措施,病人可能也会第一时间在急诊具有隔离功能的场地进行处置。这类情况的风险性也不小。
今天的新冠肺炎传播广,波及面大,受累人多,比2003年后的任何公共卫生事件对急诊人的考验都严峻。一方面急诊要在疫情期间全程坚守,既要做好急诊的日常工作,又要完成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增加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另一方面急诊要抽调必要的医护人员驰援疫区和定点医院协助相关的医疗救治工作。与2003年“非典”不同,急诊人这次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多媒体积极宣传疫情的防控和科普常识,解答老百姓对急诊就医的困惑。所以,在疫情当前的紧急时刻,每一位急诊人都比以往任何时期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急诊医学在临床医学门类里是一个普通的二级学科,每位急诊人也是医疗队伍中普通的一分子。但学科的属性赋予了急诊人在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更多的担当和值守。这次疫情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个学科的战斗,它是一场人民战争。作为每个急诊人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团结协作不能忘,我在阵地在,我在病人在。
这次疫情中我科肖琼怡副主任医师一肩挑着发热门诊总负责人一肩挑着急诊内科负责人,任务与责任之重不言而喻,作为负责人的肖琼怡,自1月16日开始,连续工作一个月无休,每天值守岗位、随叫随到,每天都要做好病区发热患者的收治、院内会诊、协调防护物资、值班人员培训等工作。还有急诊科护士长赵双慧放弃了自己的哺乳假,每天早早就赶到科室,参与护理工作,临近退休年龄的宁珠主任每天依然穿着防护服接诊病人,正在进修期间的杨建伟副主任,中断了进修学习,自大年初一就投入到工作中,接诊门诊病人抢救危重病人,带领大家学习指南,还有90后护士唐诗音、李晓芬、陈丽英每天顶住压力、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所有医务人员各自坚守岗位,日夜奋战,无怨无悔,是真正的勇士。。。。
疫情终将过去,急诊工作还会恢复常态。但疫情也给了急诊人更多的思考,也为急诊人积累了珍贵的经验。等到胜利那天我们会认真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